新电池电极为首尔-釜山直航提供动力

2025-05-06 21:23来源:本站编辑

UNIST能源化学工程学院郑庆民教授组利用干燥工艺,开发出了比现有电极厚5倍的革命性电极。这一进步不仅提高了电池容量,而且保持了快速充电速度,通过消除化学溶剂的使用,与环境目标保持一致。

随着电动汽车(ev)的兴起,对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激增,人们越来越关注最大化电极厚度同时最小化非活性部件的设计策略。不幸的是,传统的湿电极制造方法一直在努力制造更厚的电极,由于粉末型电极的性质,在溶剂蒸发阶段经常导致结块。

相比之下,郑教授组成功制作了厚度达到5倍的电极,其混合层密度达到了3.65 g/cm³,这与容量直接相关。由此产生的电极面积容量是令人印象深刻的20毫安时/平方厘米,大大超过了商业同行。

当集成到电池中时,这种创新电极可以将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提高约14%。郑教授表示,“传统的电动汽车电池很难在首尔和釜山之间行驶,但我们的技术有可能使一次充电行驶600公里以上。”

The work by Professor Kyeong-Min Jeong in the School of Energ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at UNIST has been featured on the backcover of Energy & Enviro<em></em>nmental Science (IF 32.4) and published on January 21, 2025.

UNIST能源化学工程学院郑京敏教授的研究成果刊登在2025年1月21日出版的《能源与环境科学》(IF 32.4)的封底上。

此外,新的电极设计结合了多孔球形导电材料,显著提高了导电性。在典型情况下,增加电极厚度会导致更长的锂离子传输距离,从而降低输出并减慢充电速度。然而,使用多孔球形导电剂等特殊材料可以缓解这些挑战,这是传统湿法无法实现的壮举。

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吴hyesong表示:“这项技术标志着生态友好型干电极的容量和性能的重大突破。”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它展示了1ah级袋状电池的性能,为实验室硬币电池实验之外的大规模生产铺平了道路。”

这项研究的结果刊登在《能源与环境科学》(IF 32.4)的封底上,并于2025年1月21日发表。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(NST)和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(MSIT)的支持。

期刊引用

Hyeseong Oh, Gyu-Sang Kim, Jiyoon Bang等,“采用多孔导电剂的干法加工厚电极设计,可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提供20 mA h cm - 2,”Energy Environ。科学。,(2025)。

时光网声明: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